嬰幼兒藉動作刺激腦部成長

傳統上「七坐八爬」代表的是嬰幼兒發展的指標,也因此往往被大人用來衡量小孩是否表現「正常」。

剛出生嬰兒的大腦內含有數十億的神經細胞,他們多數尚未髓鞘化。在包括像移動及某些動作的刺激下,神經細胞得以快速地髓鞘化,此時腦的重量也快速增加。神經細胞的髓鞘化,建立起腦細胞間的快速聯結通路,此神經網路的建立,是日後高功能認知學習的第一步。

因此,嬰幼兒的發展呈現一個動態的過程。要評估腦功能的發展,則可藉由嬰幼兒表現出來的心智動作,是否符合相對應年紀的發展里程碑──也就是在某個年紀下,多數人都具有執行某些動作的能力。

例如:
一~兩個月的嬰兒發展出社會性的微笑;
三~四個月的嬰兒開始用雙手來探索世界,頸部的控制更趨成熟;
六個月大的嬰兒開始學習坐;
八到十個月大的嬰兒會爬;
而一歲的小孩則是會走。

然而,在動作發展的評估中,「會爬」並不是一個必要的過程。學「爬」的目的是為了之後能站、能走。有些小孩,可能會跳過「爬」的階段而直接學站學走,甚至往往較同儕更早學會走路,這就是在發展里程碑的個別差異。

因此,就醫學的觀點而言,只要寶寶其他心智動作的發展並未落後,爬不爬並沒有關係。

況且,如果跳過「爬」的階段而會走,因「走」所需的肌肉協調與平衡,和使用的肌肉群較「爬」複雜,會走,即代表了寶寶的動作發展沒問題。

嬰兒跳過爬、直接走的原因

瞭解動作發展的個別差異性後,我們也要知道嬰兒不爬,是不是有其他因素。其原因歸納如下:

一、環境因素
由於都市化的影響與生活空間的限制、父母親的心態問題等,都是造成嬰兒不爬的原因。因為空間狹小,寶寶只能在娃娃床上活動;而父母親過度疼愛寶寶,常常將寶寶抱著,或者不忍寶寶哭泣,將玩具放在伸手可及的地方,以及擔心地板太髒,而不願讓寶寶在地面活動,這些都會剝奪寶寶學爬的機會。

因此,父母親可以佈置一個適合寶寶爬行的空間:可以用塑膠軟墊或巧拼地板,準備一些色彩鮮豔的玩具。同時必須注意安全問題:桌角最好是圓形或貼上護襯,插座使用插頭蓋,除去所有危險物品,包括:刀子、剪刀、小彈珠、筆、筷子、銅板等。

二、心理因素

三、生理因素

寶寶爬行好處多

1.完善平衡協調功能
爬行時寶寶必須把頭、頸抬起來,胸腹離地,用四肢支撐身體的重量。這不僅使手、腳、胸、腹、背、手臂和腿的肌肉得到鍛鍊而逐步發達起來,而且爬行是全身的動作,必須靠手腳運動協調才能爬得好、爬得快,所以也使寶寶身體的平衡協調功能得到完善發展,從而為以後站立、行走、跳躍打下良好基礎。

2.刺激大腦更聰明
寶寶學會爬行以後,擴大了視野和接觸範圍,通過運用視覺、聽覺和觸覺等感官刺激了大腦,促進各方面的協調,對大腦的發育和智力的開發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3.寶寶吃更多睡更香
爬行還能提高寶寶的新陳代謝,有助於身體的生長發育。爬行,對寶寶來說可謂是一項劇烈的運動,能量消耗較大,這種活動與坐著相比,能量消耗要多上1倍,比躺著要多兩倍。由於身體能量消耗增多,寶寶就吃得多、睡得香,身體也長得快、長得結實。

其實寶寶沒有經過爬行而直接走路,並不影響寶寶的智力發展,只是從大動作發育這方面來說,可能會相對刺激少一些。

還是順其自然比較好!如果寶寶不樂意爬而想走,那就讓他走吧。等寶寶坐下來,看到喜歡的東西,說不定又會想要爬著過去拿。此外,爸爸媽媽可以在寶寶前方放置色彩鮮豔的玩具,鼓勵寶寶多爬行。^_^


參考資料
林口長庚兒童醫院新生兒科主治醫師-江明洲 


孩子具有強烈的動機去探索外在的空間,當孩子學會走路之前,他們就已經學會爬行,為了爬行,孩子必須將動作感覺與地心引力做良好的整合,且更進一步的整合身體知覺與視覺。一歲之後,孩子除了在地上爬行以外,開始有更多三度空間的爬行,因此有助於「知覺動作」能力的建立,更有助於將來視覺空間概念的行程與健全發展。

當孩子滿週歲後,走路及說話就成了這個時期的發展重點,當然還包括學習計畫更複雜的動作,以及能更有效率的完成這些動作。如果在此時,這些感覺整合能力沒有完整的發展,除了基本的移動與溝通能力無法有效利用外,往後的各項發展都將顯得困難重重。

感覺統合與學習的相關聯性
 感覺統合是一連串輸入與輸出的過程,過程中如果某一個環節出現錯誤,孩子將出現不適應環境的行為,也將影響到孩子的學習狀況。一般來說,感覺統合異常分為兩大部分,一種發生於感覺輸入時,我們稱之為「調節失調」。所謂的「調節失調」是指大腦對於輸入的感覺刺激無法做良好的註冊與調節,導致大腦對感覺刺激有了錯誤的詮釋,孩子出現反應過慢、感覺防禦及對感覺刺激有嫌惡反應之情形,孩子可能會逃避感覺刺激,行為表現上會較為退縮、膽子小、反應不足、害怕新環境、不喜歡與人接觸、不喜歡動等等。

 另一種則發生於動作輸出時,我們稱之為「運用不能」。所謂的「運用不能」是指大腦在指揮動作或是區辨能力上出問題,孩子會出現協調性不佳或是身體失用症、動作較為笨拙或是力量控制不當等情形。

 一至二歲的孩子若無法與環境產生良好互動,大腦對於週遭的刺激,總是過度反應或甚至沒有反應,因而對於媽媽所講的故事無動於衷,即使媽媽多努力的教導數字或英文字母,孩子則是「有聽沒有到」。而視覺專注力則與前庭系統有極大的關係。「前庭--眼球反射」幫助我們能隨時注意在書本當中,但若前庭系統反應較差,則容易看到別的地方,然後被其他事物吸引而分心,因此對於書本或實際環境的認知學習有嚴重影響。

 在學習中,感覺統合異常的孩子很容易受到外在環境中的聲音或光影影響而分心,或是因為其他人在做不同的事而受到干擾。他的大腦被過度刺激,不斷的在活躍以及對環境作反應。那些常常無緣無故跳來跳去或跑來跑去的孩子,並不是因為他們想去做那些事,而是因為他們的大腦失去了控制,使得孩子很難專注與專心,當然對媽媽的指令或問題就無法了解了。

感覺統合能力不足時,會影響孩子的學習能力及人際互動,但通常當我們發現孩子有異樣時,多半是孩子在學習上或人際關係上遇到困難時,才會被注意到。只是孩子早已遭受到無數的挫折與責備。因此,我們如何從早期發現孩子感覺統合上的困難,並盡早幫助孩子,讓孩子在成長與學習的路上能夠更順利呢?我們可從以下幾個方面發現孩子是否有感覺統合的困難:

1感覺調節能力:孩子如果感覺調節能力不佳,可能表現出以下幾種情況:
● 不喜歡被擁抱、碰觸、洗澡
● 害怕高處、不愛移動、身體僵硬
● 不喜歡較吵雜的聲音,例如:電話鈴聲、玩具音樂等等
● 迴避視覺刺激,例如:人的臉孔
● 操作物品時常用力過大

2動作發展:感覺統合異常的孩子,在動作發展或動作表現上較同年齡孩子遲緩或笨拙,這類孩子的行為表現多為以下幾種:
● 肌耐力不足、平衡能力差
● 喜歡用W型坐姿(跪坐的姿勢,雙腳張開,屁股靠著地板)
● 在物品操作上有困難
● 害怕嘗試新事物
● 挫折忍受能力較差

建議活動▼
1前庭覺:前庭覺活動的特點,是頭部動作要與地心引力有相互的移動產生,所以舉凡走、跳、跑、旋轉、倒立等,皆有前庭覺刺激。建議活動:大人幫小孩翻跟斗、盪秋千、溜滑梯、跳床、跑步等……。

2本體覺:因本體覺的受器在關節裡面,所以只要出力氣的活動、關節擠壓的動作,皆有本體覺的輸入。前庭本體覺整合能力不足的孩子,在肌力與肌耐力的表現上較差,所以剛開始訓練時容易感到疲累,建議慢慢增加孩子持續的時間。建議活動:學小狗爬、推拉重物、倒立等。

3觸覺:皮膚是人體最大的器官,所以我們無時無刻不在接受觸覺的刺激。觸覺過於敏感的孩子,建議給予減敏感的活動,例如:身體按摩、在視覺的引導下,嘗試觸摸不同材質的物品(由細到粗)。而對於觸覺敏感度不足的孩子,可以給予增加觸辨覺的活動,例如:在沙箱內找東西。

4視覺:可以多利用具有光刺激的玩具,讓孩子練習視覺的追蹤能力,例如:將螢光棒藏起來,讓孩子找找看在哪裡、利用手電筒讓孩子找一找光點在哪裡。也可以與孩子練習丟接球、走迷宮的活動,增進手眼協調之能力。

5聽覺:利用不同的樂器,訓練孩子的聽覺辨識與專注力。例如:孩子猜猜看是哪一個樂器發出聲音、猜猜看有哪幾種樂器發出聲音、也可以在有背景音樂的情況下與孩子對話,讓孩子練習選擇主要的音源。

 每個孩子所需要的感覺刺激種類與數量不同,需視孩子的情況而定,家長若發現孩子的發展或是行為適應上有異樣,建議還是要尋求專業人士的評估與介入,不要喪失最佳治療時機! 

參考資料
巧連智月刊寶寶版 



我有一個同事的小孩就是小時不會爬而直接就學走路,結果影響到腦部發育,雖不會影響到智力,但卻造成語言遲緩,必須到醫院去做訓練;其實寶寶肢體的協調性發展,跟腦部發育有著很大的關聯,協週性越好的小孩,往往較靈活,行事較敏捷;爬行真的很重要,拿玩具或吃的東西誘惑他,不然陪著寶寶爬也行,爬給他看讓他模仿,跟他爬著玩躲貓貓等等,儘量誘導他爬,有耐性地試試吧!
以下資料可參考:

幼兒爬行能健腦
在日常生活中,不少年輕的父母,不讓孩子在地上練習爬行,寧可自己抱著,生怕孩子爬行時弄髒手足或傷及身體。其實,只要細心照看,讓其爬行大有益處。

對嬰幼兒來說,爬是一種極好的全身運動,因為孩子在爬行的過程中,頭頸抬起,胸腹離地,用肢體支撐身體的重量,這就鍛煉了胸腰腹背與四肢的肌肉,並可促進骨骼的生長,為日後站立行走創造了良好的基礎。

爬行對孩子心理的發展與智力潛能的開發也有較大的促進作用。當孩子在繈褓中時,視聽所及範圍很小。坐著或躺著,視聽範圍略有擴大,但得到的刺激仍然不多,而當孩子在爬行時,姿態由靜到動,範圍由點到面,思維、語言與想像能力也相應地得到了發展與提高。

有研究人員通過對學會爬和沒有會爬的同齡嬰兒的對比觀察發現,會爬的嬰兒動作靈活、敏捷、情緒愉快、求知欲高、充滿活力;而爬得少或不會爬的嬰兒,由於接觸新鮮事物少,往往顯得較為呆板、遲鈍、動作也緩慢些,且易煩躁。美國一些醫生在幾十年治療腦性癱瘓病過程中,發現“爬”對治療說話有困難的患兒有著較好的效果。在以“爬”為主的治療過程中發現,爬得好的,走起來也好,學說話也快,認字與看讀的能力也強。為此,他們認為爬可促進人腦發育,並主張幼兒爬得越早越好。
轉載自37度醫學網
http://www.haomama.com/hmm/contentHP.htm?content_id=e7e87eea-0e27-4e4a-9dc7-f2b0babae3b7

爬行,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是不可缺少的,有的父母常常不愿意讓孩子學爬或忽略了讓孩子學爬的過程,這是因為他不了解爬行對孩子身心發育的好處。
讓孩子學爬行有哪些好處呢?
  
首先,爬行時嬰兒必須頭頸抬起,胸腹离地,用四肢支撐身體的重量,這樣就使手、腳及胸腹背及四肢的肌肉得到鍛煉,逐漸發達起來,為以後站立和行走打下基礎;其次,嬰兒學會爬行之後,擴大了視野和接触范圍,通過視覺、听覺和触覺等感官刺激大腦,促進各方面的協調,對大腦的發育、智力開發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通過爬行運動還能提高嬰兒的新陳代謝水平,有助於身體的生長發育。爬行對嬰兒來說可謂是一項劇烈的運動,能量消耗較大,這種活動比坐著消耗能量多1倍。由於身體能量消耗增多,嬰兒就吃得多,睡得實,身體也長得決。
  
嬰兒爬行動作的發展大體可分為兩個步驟:大約在7個月時開始以腹部蠕動,四肢不規則地划動,往往不是向前,而是後退。第二階段約在8個月時發展為四肢爬行,即用手和膝蓋爬行,最後發展為兩臂和兩腿均伸直,用手和腳爬行。
  
嬰兒爬行對提高嬰兒全身的協調性非常關鍵,因此家長應對嬰兒按月齡進行這個項目的訓練。
  
一般的訓練方法是:嬰兒6個月以後,應經常讓他俯臥,在面前放個玩具逗引他,使他有一個向前爬的意識。開始時他不會爬,家長可用手頂住他的腳,促使他的腳向後用力蹬,這樣他就能向前挪動一點。在學習爬行的最初,首先要求嬰兒雙臂和肩能夠調換重心,在他向前爬時,身體的重心能從一側上肢移到另一側。其次,要求嬰兒的腿縮到腹部下面,這時我們看到的嬰兒是手和膝蓋著床,家長可用兩手輕輕地托起孩子的胸脯和肚子,幫助他的手和膝蓋著床,然後再向前稍微送一下,讓他有一個爬的感覺。不斷地練習俯臥,反复鍛煉雙腿的力量及重心和移動,嬰兒很快就能學會爬。當然,不是會爬几步就行了,光使用床是不夠的﹐應讓嬰兒穿厚一點的褲子在地毯上或地板上隨便爬,這對嬰兒非常有好處。訓練小嬰兒爬行就等於訓練他全身運動的協調性和靈活性。隨著爬行的進展,嬰兒就能轉到跪和轉移重心站立,為行走打下扎實的基礎。
http://yp719.et.cyu.edu.tw/cgi-bin/topic.cgi?forum=24&topic=33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ony115723 的頭像
    tony115723

    tony115723的部落格

    tony1157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